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書人物-張典婉有一樁「太平心願」

2009-10-11
新聞速報
【蘇惠昭】
 希望多一些年輕世代聆聽《太平輪一九四九》的故事,希望外省人放下原罪,希望「正港台灣人」了解一九四九年以來外省族群在台灣的努力以及開枝散葉的心情……。
 1949年1月27日傍晚,滿載逃難人潮的太平輪,搖搖晃晃從上海出發前往基隆。7個小時後,在舟山群島白節山海域撞上運煤船建元輪,建元輪旋即沉沒,半小時之後,太平輪也跟著沉沒,黑暗大海吞噬了上千條生命,以及不知凡幾的食品、文物、史料、檔案、鋼條、黃金……。
 60年後,《太平輪一九四九》(商周)出版,串起這段被遺忘歷史的,是資深媒體人張典婉。
 有些事冥冥中自有天意,像張典婉在去年8月8日摔的那一跤。
 那天,她採訪完一位太平輪罹難者的後代之後,一跤摔出了閉鎖性骨折,右手上臂斷了三節,原訂出版的《太平輪一九四九》也無法在預定時間完成,卻在忍受著一陣一陣強烈疼痛侵襲的過程中,更多的故事如有神助似的降臨了:太平輪船東中聯公司的後代現身;在「寶島燻樟」網站找到罹難者吳祿生孫女吳素萍,為了紀念祖父,她正在東勢客家庄重振百年製樟產業。浙江海洋學院的訪問學人陳玲也在2009年3月來台,她研究的議題之一即舟山群島海域的太平輪船難。5月,在香港銅鑼灣,張典婉見到了88歲的葉倫明老先生,當年船難僅有36位生還者,葉老是其中之一。
 全書三分一以上的精采故事,都出現在張典婉受傷之後,她想:那一摔,不就是老天要讓她多等一年?多等一些人和一些故事?《太平輪一九四九》注定要在它沉沒60年後的2009年出版。「我一直在等那個人,等一個故事,啊,這是一本等出來的書。」張典婉說。
 這本等待之書,也源自一個寫作家族史的想望。
 太平輪沉沒之前,已經在上海、基隆間往返30多趟,張典婉的母親司馬秀媛就是1948年搭乘太平輪來到台灣的。2000年,早已把身分證本籍欄改成「台灣苗栗」的司馬秀媛走完一生,張典婉打開母親上鎖的書櫃,發現裡頭有三條黃金、一張上海身分證、一張上海地契,還有一本寫滿人名和通訊地址的記事本。「那一刻,所有的感覺都湧上來,我決定要寫家族史,寫客家父親與上海母親的故事,故事裡有一艘太平輪。」
 這一醞釀就過去4年,其間張典婉的人生多所變動,她離開了當時任職的客委會,陪兒子到西雅圖讀書兼上山下海旅行,電腦裡儲存著好幾個已經動筆的故事。2004年民進黨族群事業部的楊長鎮一通電話把她從美國叫回台灣,為紀錄片《尋找太平輪》做採訪。這真不像民進黨做的事,當時黨內反彈聲音也確實很大,主要是:「民進黨為什麼要拍外省人的故事?」,另外一種顏色的人則問:「咱外省人為什麼要給民進黨拍?」
 太平輪事件,對張典婉來說,無關本省外省,而是人世間一千個生離死別的故事,動盪時代中一個改變無數人命運的悲劇。如果整個事件像一張大拼圖,起初製作小組握有的也不過其中幾個碎片,像死亡名單、當時的新聞資料和許多不確定的「聽說」。就這樣,從一個線索追尋到另一個線索,一直到驚嘆號連連出現,一年後紀錄片完成,經過各家電視台反覆播送,迴響熱列,據說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就一連看了10遍。
 接下來,大約3、4倍於紀錄片的故事,一個一個冒出來了。那些生命中牽連著太平輪的人,如斷線般散落在五湖四海,他們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沉沒在底層的記憶,會因一部紀錄片被翻攪上來。雖然有人早已失去感覺,有人欲言又止,但是也有人的傷,像澳門的黃似蘭,痛了60年還是痛,卻一直沒有人讓她把痛說出來,這一切都讓張典婉甘心擱下家族史去撰寫一部遲到的《太平輪一九四九》。
 曾經在平面媒體擔任記者、在電子媒體新聞節目擔任執行製作的張典婉,採訪和寫作的經驗十分豐富,但她從來無意寫戰爭,「我對戰爭史沒有興趣。」她細密勾串的其實是另一部集合了各族群的家族史、生命史,「這可以補一個時代的不足。」而她許下的太平心願,就是希望多一些年輕世代來聆聽故事,希望外省人放下他們的原罪,也希望自認是「正港台灣人」的人,因此了解1949年以來外省族群在台灣的努力以及開枝散葉的心情。

紅毛港有聲書 歡迎下載

2009-10-16
中國時報
【李義/高雄報導】
放大
 ▲全國第一個將本土故事轉化為有聲故事的「紅毛港有聲書」誕生了,可透過電腦、MP3甚至手機下載播放。(李義攝)
 誰說陪伴台灣孩子入眠的床邊故事一定是格林童話?高雄市立圖書館結合故事媽媽的努力下,全國第一個將本土故事轉化為有聲故事的「紅毛港有聲書」誕生了,透過電腦、MP3甚至手機下載播放,伴著我們的子弟入眠。
 文化局長史哲說,推動有聲書是從傳統的被動轉化為主動,利用現代技術將在地故事轉化為有聲書並走進家庭,不到圖書館仍享有圖書館的資源。
 圖書館長施純福說,在故事媽媽及電台努力下,有聲書已錄製十四集,預計十一月底前完成廿集。他強調,沒有版權問題,歡迎各界下載。
 紅毛港有聲書初試啼聲就在七百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入圍廣播金鐘獎「廣播劇獎」及「音效獎」,參與錄製的故事奶奶也是紅毛港媳婦洪李鳳花激動地說「很想哭,紅毛港有救了」。
 她回憶,紅毛港曾是台灣重要的烏魚產地,如今已成絕響,透過有聲書把歷史及記憶傳承給子子孫孫。
 床邊故事之有聲書是文化局為保留文化資產,將屬於高雄的在地故事轉化為有聲書。有聲書可在「床邊故事:紅毛港有聲書」官網、KKBOX及ezPeer+等平台點選收聽及下載,或上網輸入「紅毛港有聲書」或<http://www.ksml.edu.tw/estory/>,即可收聽精彩的故事。

文學桂冠下 慕勒的遺憾之淚

2009-10-16
中國時報
【李維菁/綜合外電報導】
 今年剛出爐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慕勒(Herta Muller)是法蘭克福書展邀請的重量級嘉賓之一。慕勒在當地時間十四日於書展現場進行一場朗讀會,會中她談到自己最新的作品《Swinging Breath》,原本是她與一位同是羅馬尼亞裔德籍詩人巴斯提亞(Oskar Pastior)共同合作的。沒想到巴斯提亞突然過世,講到感傷之處,慕勒甚至當場流下眼淚。
 慕勒寫詩也寫小說,她成為新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原因是她的作品關注羅馬尼亞遭到極權壓迫的受苦人民心聲。而最新作品《Swinging Breath》描寫十七歲的德國男孩被蘇聯的軍隊抓到勞改營,在那裡受盡了飢餓折磨。
 慕勒是根據巴斯提亞的筆記作為基礎,而寫下這個故事。巴斯提亞曾帶著慕勒去拜訪自己過去遭監禁的烏克蘭古拉格勞改營。她並向書展觀眾談到,她與巴斯提亞兩人重返勞改營的情形,由於巴斯提亞患有糖尿病,平常對飲食自律甚嚴,但是重返勞改營,喚起當年痛苦挨餓的回憶,巴斯提亞突然暴食大吃。
 她談到,兩人原本打算一起把這本書寫出來,巴斯提亞卻在二○○六年突然過世。「而我現在竟一個人坐在這裡,覺得很哀傷。」五十六歲的慕勒講到此處,眼中充滿淚水。」
 慕勒說,巴斯提亞過世之後,她有整整九個月無法繼續寫這本書,「我根本無法靠近那些筆記」,「最後,我終於接受我必須獨自完成這本書的事實。」
 而新書《Swinging Breath》描寫的正是十七歲少年在蘇聯勞改營中,與同房勞改者如何度過飢餓死亡的陰影,以及他們每日出現的幻覺。
 這本新書同時入圍了法蘭克福書展主辦的德國圖書大獎。不過上週慕勒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公布後,各方評價不一,當時德國媒體便關注她是否也會奪下德國圖書大獎。但十三日公布,德國圖書大獎由五十一歲的德國女作家施密特(Kathrin Schmidt)打敗了慕勒。
 慕勒在書展前就感冒而取消幾場公開活動,目前傳出她可能會因取消法蘭克福書展中的其他活動,若真如此,十四日這場演講很可能是慕勒在這次書展唯一的公開活動。

社論-我國公債定義也應與國際接軌

2009-10-16
工商時報
【本報訊】
 這些年只要輿論談到我國財政危機,相關部會總是宣稱我國債務餘額占GDP比率不到40%,遠低於日本170%,也不及美國及歐洲的60%。政府官員總是強調:「我國政府的債務已獲控制。」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國公債占GDP的比率乍看下,好像比其他國家輕微許多,但這實在是因我國「公共債務法」有關公債的定義不同於國際所致。我國「公共債務法」第四條有關法定債務上限所認列的債務,既不包括非營業基金所借的債務,也不計入國庫券等短期借款,同時也排除具自償性的公債,排除項目之多,可說是舉世無匹;然而美、歐、日所揭露的政府債務範圍,卻將這些長、短期債務悉數計入。由此可知,我國這項數字低於美、日、歐,實拜定義之賜,未必表示台灣財政真的比人家好。
 台灣近年談什麼問題都喜歡與國際接軌,何以有關公債的定義卻始終不積極與國際接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試想在「公共債務法」計算舉債上限時,東排除一點,西排除一點,如此財政統計、政府債務統計能反映實況嗎?國際貨幣基金自2000年以來一再強調政府財政透明度的重要,台灣有關公債的定義若不能與國際接軌,非但會引起國際的疑慮,也將使台灣置身於財政險境而渾然不知。試想,當府院決策高層看到2008年日本債務占GDP達170%、新加坡84%、美國67%、法國70%,而我國僅35.5%,他們會有何反應?他們會驚嘆台灣的財政狀況好極了,因此便毫無顧忌的舉債編特別預算。近年來特別預算年年編,一點也不特別,連舉債也有順口溜,什麼8年8百億、5年5百億、4年5千億,債愈借愈多,但舉債所獲得的成果卻乏善可陳。
 有人可能會說,5年5百億一流大學計畫不是把台大推向了世界百大嗎?但擠入世界百大就意味台灣的大學頂尖了嗎?幾天前一些台大學生舉起「百大?」的標語,諷刺校方如今只知蓋大樓、拚招生,偌大的一所學校,某種程度來說和補習班沒差多少。至於8年8百億治水方案的成效,歷經幾次水災,也可以發現這個計畫與預期相去甚遠。
 我國財政已是危機重重,但無奈「公共債務法」第四條所定的法定債務上限中央政府40%、各級政府48%卻排除一堆債務,使得我國債務統計嚴重低估,債務上限形同虛設,從而鬆懈了決策高層的危機意識,大肆舉債,大肆調降遺贈稅。更令人遺憾的是,對於舉債的建設成效則幾至無人聞問的地步,難怪近年全台所興建的蚊子館耗費公帑高逾百億元,荒唐至極,莫此為甚。說到底這全是沒把錢當錢用,而各方所以沒把錢當錢用,這份未能與國際接軌的債務統計,難辭其咎。
 那麼,台灣若依據國際定義所呈現的政府債務到底是多少?行政院主計處去年初曾把非營業基金一年以上「非自償性」債務、有特定財源用以償債的自償性債務、短債納入,加總的結果顯示我國在95年的總債務是5兆1千億元,占當年GDP比率為43.3%。但立法院預算中心依照國際定義估算,98年中央政府債務加計軍公教人員退休金負債、公營事業民營化相關退休金給付3兆7千億元,總債務達8兆5千億元,占GDP已達69.36%,這個比重已與美、歐並駕齊驅;若再納入勞、農、軍、公保的潛在負債,我國中央政府債務已達11兆1千億元,占GDP比重已高達90.49%。然而,更令人驚訝的是,依日前審計部97年度決算報告估算,併計潛在負債後我國政府債務竟已升至19兆7千億元的天文數字。
 我國的政府債務到底有多少?如今已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從4兆到19兆之間各有各的版本,使人愈看愈糊塗。輿論固然無需大肆膨脹政府負債以譁眾取寵,但政府也不應抱殘守缺,硬是以一部已不合時宜「公共債務法」來掩飾日趨險峻的財政危機。我們認為,為今之計就是依國際通用的定義儘速修正「公共債務法」,以釐清政府債務的真相。如此一份透明的財政統計,不但可以讓馬總統明白台灣的財政實況,嚴令內閣把錢當錢用,更能贏得國際的信任,長此以往對於提升台灣經濟競爭力也將有莫大的助益。

八十大壽有個夢想 許倬雲:別再搬弄西方理論

2009-10-16
中國時報
【陳至中/台北報導】
放大
 我的心願 讓大家知道▲知名歷史學者許倬雲(右二)15日在台大演講「我的學思歷程」,台大校長李嗣涔、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長黃俊傑(右一)出席,並準備蛋糕慶祝他80歲大壽。 (高政全攝)
 知名歷史學者中研院院士許倬雲昨天表示,他一直有個夢想,希望有一天台灣的學者不用再「搬弄」外國人的理論,建立出一個超越西方文化範疇的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他明確指出,「東亞」及「南島」主題研究是我們可以大力發展的方向。
 許倬雲是中國文化史及上古史權威,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昨天起連續兩天舉辦學術研討會,慶祝他八十大壽。
 建立研究方法 超越西方範疇
 許倬雲發表「近六十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學思歷程」專題演講。他回憶,政府撤退來台後,中研院在大陸建立的學術傳統等於「斷了線」,歷史學、語言學、考古學在內的研究人員不超過十人。和他年齡相近學者大都是餓著肚子、跟隨僅存的老教授學習,在苦撐中完成學業,因此養成「壞習慣」,到現在還是吃飽了睡不著,一定要有飢餓感才能入眠。
 七○年代留學生增加,學術研究難逃淹沒於全盤西化的浪潮中,學者習慣將西方理論套進東方的脈絡下,也是他學術生涯的黃金時代。
 許倬雲說,他那一輩的學者都有一個「夢」,希望有一天不用再「搬弄」外面的理論,而能真正建立起超越西方範疇的研究方法,並找出超越任何文化區域的研究主題。
 他認為,兩岸學術界應平心靜氣界定「東亞」,「東亞」雖是十九世紀日本發動侵略的口號,但戰爭已結束兩個世代,不再是禁忌。也許就是這個東亞的特色,足以和西方互補、融合,「讓東、西不再是『二人轉』,改唱『對口相聲』!」
 東亞合唱 南島出發改寫歷史
 「南島」也是可著墨之點,許倬雲說,一直以來學界只看歐洲、美洲、亞洲「大陸」,其實大陸旁邊還有一大片「海洋」,台灣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從南島語言學及考古的脈絡,可將大陸與海洋連成一塊,「世界這半邊的歷史必須重新撰寫!」
 走過八十個年頭,許倬雲感嘆自己垂垂老矣,一身病痛,常半夜二、三點被痛醒,吃止痛藥才能入眠。但他的寫作不會中斷,今年十月,他完成《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由時報文化出版。

台中一中 高依歷史科分組報告(高一Ch7~Ch8)說明

主題:高一歷史(中國史)第七章、第八章兩章
參與班級:107、119、121、123
一、報告說明:
(一)學習的面向多重,透過高一同學分組報告,深入了解高中歷史課程綱要中國史「近代史:社會與經濟之發展歷程」的學習重點,以分組報告方式,讓同學學習分組報告進行方式、文獻摘要能力、整理文獻與口頭報告等學科能力。
(二)同學分組報告之主題,經教師衡量後,挑選整合性主題,同學可透過分組報告學習,不影響課業進度亦可讓同學透過分組研讀相關文獻之方式,增進學生同儕學習風氣。
二、報告進行方式:
(一)分組:
1.依每班人數之不同,每組約三~四人,最多不可超過五人。
2.由授課教師隨機編組,目的在於提供同學之間有相互認識及學習機會
3.每組口頭報告時間為十分鐘
(二)報告題目:
組別
分組號碼
文章與主題
第1組
1、11、21、31
Ch7-1經濟重心南移P87~88
第2組
2、12、22、32
Ch7-1近世經濟的改革:田制稅法的改革P88~P89
老 師
Ch7-1近世經濟的改革:貨幣經濟的再興、農工業的進步P89~P90
第3組
3、13、23、33
Ch7-1宋代、明清商業經濟的發展P91~P92
第4組
4、14、24、34
Ch7-1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 P92~P93
第5組
5、15、25、35
Ch7-1明清白銀資本的形成 P94~95
第6組
6、16、26、36
Ch7-2移民的成因、移民的廣泛影響 P96~P100
第7組
7、17、27、37
Ch7-2人口滋養所衍生的人口P100~P102
第8組
8、18、28、38
Ch8-1科舉與士大夫P105~P106
老 師
Ch8-1宋儒的抱負與文化自覺 P106~P107
老 師
Ch8-1元朝世人的仕與隱 P107
老 師
Ch8-1明清政局下的士人 P108
第9組
9、19、29、39
Ch8-1近世士人的品味與交遊 P109
老 師
Ch8-1近世城市的新貌P111~P112
老 師
Ch8-2商業繁榮的影響P112
第10組
10、20、30、40
Ch8-2庶民文化的展現P113~P115
第11組
41、42、43、44、45
Ch8-2通俗小說P115~P1164
1.請先翻閱課本(康熙版本)、其他版本或各種講義、自修如何解釋貴組報告之內容
2.老師會另外給與各組閱讀文章,請各組需閱讀後一併報告
3.同學可另行補充網路資料及期刊、文獻資料
4.同學亦可使用影片,但片長不得超過2分鐘
5.因報告組別甚多,請務必掌握時間於十分鐘之內,避免其他組別報告因此延誤
(三)分組報告準備及口頭報告流程
日期
進度
備註
10/19~10/23
各組分配準備報告工作
(同學可自行補充其他著作、期刊或雜誌之文章)
1.需填寫工作分配表
2.本次報告不開放參考網路文章
11/7前
文章摘要及製作PPT
(講義及PPT均需有班級、組別、成員資訊)
(檔名範例:107_1st)
1.需在11/5前之周五將兩份資料初稿寄給小老師彙整
2.周五晚上12點前彙整給老師
11/9~11/13
與老師討論文章呈現方式10~20mins
請同學務必準備完善參與討論
(老師會以隨機抽點方式與四班各組同學一起討論)
第1組11/9(一) 12:10~12:30
第2組11/9(一) 12:30~12:50
第3組11/10(二) 12:10~12:30
第2組11/10(二) 12:30~12:50
第5組11/11(三) 12:10~12:30
第6組11/11(三) 12:30~12:50
第7組11/12(四) 12:10~12:30
第8組11/12(四) 12:30~12:50
第9組11/13(五) 12:10~12:30
第10組11/13(五) 12:30~12:50
第11組11/13(五) 12:50~13:10
1.同學需事先完成「PPT」與「發給同學的一份摘要」
2.各組向老師口頭報告該組負責的文章重點
3.討論地點為社會科專科教室(麗澤樓2樓-樓梯轉角)
4.因時間緊迫,請各組於該組集合前五分鐘到達
11/15~11/21
1.各班預計口頭報告時間
※各班借課時間:
107:11月19日星期四自習課
119:11月24日星期二自習課
121:11月23日星期一自習課
2.小老師準備攝影機、拍照
請各組準備PPT、摘要講義
書面報告(口頭報告後立刻繳交)
三、評分方式
(一)老師評分:佔總成績65%
1.摘要能力:25%
2.團隊精神:25%
3.口頭報告:25%
4.投影片及講義:25%
(二)同學評分:35%
1.同學給分為等級A、B、C、D、E五個等級,亦即每個等級都有兩組,只有一個等級會有三組。
※A、B、C、D、E得分換算依序為:95、90、85、80、74
2.同學評分可參考老師等級,亦可依據同學講述內容精彩程度及可理解度進行評比。
四、補充說明
(一)每組報告老師均會上傳到老師教學部落格公開,故引用資料須謹慎,勿涉及抄襲
(二)分組報告成績列為學期成績計算,抄襲或直接使用他人資料視同作弊,若經查獲將依處作弊相關規定,請同學務必遵守與學習學術規範。

教部:歷史課綱 非專案小組說了算

教部:歷史課綱 非專案小組說了算
自由時報 2009/10/16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16/today-life3.htm
〔記者林曉雲、曾韋禎/綜合報導〕高中歷史課綱目前正在重修之中,民進黨立委質疑有傾中之嫌,教育部長吳清基昨天強調,課綱專案小組成員是由前教育部長鄭瑞城聘任,張曉風和王曉波擔任委員非他所任命,高中歷史課程內容應該會是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並重。
張曉風和王曉波為前任教長任命
教育部政次林聰明則表示,課綱專案小組研修草案之後,必須召開全國分區公聽會,蒐整各方意見,再修訂草案,提交課程發展委員會審議,課發會定案後才會實施,不是課綱專案小組說了就算。教育部尊重課綱專案小組共識,但會循民主程序辦理公聽會再修訂。
吳清基強調,他向來主張台灣優先,他擔任中教司長時就提出並落實推動,自國中一年級開始認識台灣歷史及地理,外界質疑他的政治色彩濃厚,但他絕對不會參與年底的輔選工作。
教育部昨天傍晚由政次林聰明率常次陳益興、中教司長蘇德祥召開記者會,蘇德祥說明研修委員的產生過程,是由教育部先廣蒐各界推薦建置人才資料庫,之後擬出二倍以上人選名單,再由教育部常次、主秘等進行初核,最後由部次長會議作出複核決定。
蘇德祥表示,課綱專案小組的學者專家占三分之二,高中代表占三分之一,再就學者專家遴聘一人為召集人,選擇專家學者的基準,除了相關學科領域的學者外,也包括曾發表相關論文或專書等,課綱修訂完成實施時,會公布修訂者名單以示負責。
蘇德祥表示,國文科課綱草案已研修完成,預計十一月可以公聽,歷史科課綱目前還在研修中,尚未達成共識,但會在年底舉辦公聽會,兩科新課綱預計在一百學年上路。
管碧玲:公開委員名單及會議紀錄
民進黨立委管碧玲質疑,教育部為何不敢公開小組成員、會議紀錄?高中教師則認為,明朝以後的中國史可改納入世界史,但不該再縮減世界史授課比重。曾任九八歷史課綱小組召集人的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教授周樑楷質疑,他參與過幾次的課綱審定,都是由召集人自行選任課綱小組成員,教育部此次自行選任小組成員,缺乏正當性。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台中一中 高一歷史課 第一次期中報告作業:萬曆十五年讀後心得

一、繳交班級:107、119、121、123
二、繳交日期:98年11月16日星期一早上9點前(需同時繳交紙本及電子檔,亦可繳手寫稿)
1.當日遲交視同遲交,將扣總分5分(請於11月16日早上前將電子檔寄給小老師,範例:12645王小明)
2.遲交一天扣總分25分,依此類推。若作業缺交除該報告學期成績未得分外,亦影響學期平時成績。
3.請小老師於當天早上10點將作業繳交之社會科辦公室。
三、報告格式:
1.需有封面或頁首標明;內需有報告名稱、授課教師、班級、座號及姓名
2.內文請以12字,每段落第一行需隔開2字元,段落需有間距。
3.報告內文為細明體或新細明體,引用文章或文獻改用加粗標楷體。
4.抄襲與引用之說明:抄襲即是直接使用他人文章或報告繳交,並未具體指出這非本人完成,且個人參與拼貼文章或個人思想未參與之情形下完成之作業;引用則是具體標明他人文章,且使用他人文章之比例符合寫作原創性之原則。
四、讀後心得內容(請依序填寫):
(一)回應老師提問:二選一(亦可全數回答)
1.請你閱讀你的歷史課本或者自修,整理張居正一條鞭法政策先關資料
(1)依自修整理重點方式,請各位同學詳細的說明一條鞭法和先前朝代賦稅制度的差異。
(2)請你找其他兩本歷史書籍(例如大學用書)或相關文獻(明史),正確引用及標明出處這些書籍,請問台灣的史類文獻多半如何評價張居正.(請仔細回答,這不是簡答題).
(3)請問這些歷史書籍的寫法和黃仁宇寫法的差易何在?你認為觀點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
(4)請你就現代觀點評價張居正,張居正應該得到何種政治評價?你認同張居正作法嗎?若你是萬曆皇帝,你將如何看待張居正?你將如何抉擇處理張居正身後之事?
2.「海瑞罷官」著作曾在中國大陸捲起政治千堆雪,請稍微整理海瑞章節之後,回答下述問題:
(1)黃仁宇描述海瑞罷官之意圖為何?可以解釋明朝何種現象?
(2)依據當代政治觀點,從今觀古,若海瑞成為當代官僚,您認為其可能引起的效應為何?
(3)請查課本或網路資料,當初「海瑞罷官」引起大陸何政治事件?請詳述
(4)若你為「海瑞」(請勿更改海瑞性格),你將如何因應政治變化?你會採取跟海瑞一樣的行動或者更為善巧的方法。
(二)請你摘要萬曆十五年書中最感興趣的兩個章節內容(不可與第一題章節重覆)
1.文章摘要(需細膩的陳述作者想法),每篇約250字~500字,無論直接引用或重組均需符合引用規定。
2.請你依據你在課堂上所學的歷史知識提出你的問題,例如張居正的形象與國中所學為何落差如此之大?
(三)請閱讀萬曆十五年另一章節(不可與第一題、第二題章節之外),寫下你的讀書心得及感想(字數一千字以上),並請為你自己的文章下個標題。
(四)文學理論中有人提出「作者已死」(The Death of Author)的觀點,這是法國當代思想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所提「文本誕生,作者已死!」的觀點,巴特認為當作者完成其著作,並且發表,作者的客觀意義已經消失,留待讀者與書本的相遇,每個讀者都將以其文化背景(例如性別、族群等等因素)及因之而來的思考,創造屬於讀者自己的意義。亦即讀者擁有完全的閱讀與詮釋文章的能力.過去,同學們習慣接受教科書給予的單一歷史觀點,對於理解歷史,這些恐怕都不足.1960年代後,無論歷史研究的年鑑學派,或者西方後現代主義都深刻的反省霸權式的單一史觀;簡而言之,西方當代的歷史學者認為歷史是被建構的,所以每一段歷史紀錄都是經過作者檢選與充滿主觀性的論述.請依據老師前述的觀點,閱讀補充資料一-黃競存先生書寫黃仁宇,並請參照你個人的萬曆十五年的心得,請問黃仁與為何會發展岀大歷史觀點;你可以參閱黃仁宇《大歷史不會萎縮》一書,書中詳細的闡述黃仁宇個人的觀點,但請勿抄襲.這一題著重的是同學你個人的閱讀觀點,而非其他作者的觀點.
                                            
【補充資料一】 我的哥哥黃仁宇 作者:黃競存 (引自時報閱讀網)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extension/bc0103/bc0103006.htm
那天加州氣溫平和,我們還在計畫週末活動,突然間仁宇兄的兒子培樂來電話,他說父親在三小時前,在去附近一間電影院時,突然因心臟病不治棄世。過了一兩天,我才知道仁宇那天是由他夫人格薾駕車到離 New Paltz 二十多英哩的一家電影院去看一部文藝影片,片名叫《雪降洋杉》……
我的哥哥黃仁宇和嫂嫂格薾住在美國紐約州 New Paltz 市,在一九九九年除夕中,我在西岸和仁宇兄通了兩次電話,在交談中互相勉慰,慶幸平安的進入一個新世紀。
二○○○年一月八號,新世紀剛度過一星期,那天加州氣溫平和,我們還在計畫週末活動,突然間仁宇兄的兒子培樂(JeffersonHuang)來電話,那時是加州時間上午十一點半左右,培樂的語音很平穩,可是消息是我們從來沒有想像到的:他說父親在三小時前,在去附近一間電影院時,突然因心臟病(CaediacArrest)不治棄世,就在這個簡短的電話中,我和仁宇兄作不辭的永別了。
過了一兩天,我才知道仁宇那天是由他夫人格薾駕車到離 NewPaltz 二十多英哩的一家電影院去看一部文藝影片,片名叫《雪降洋杉》(SnowFallingOnCedars),他們剛到達電影院,仁宇兄說身體不適,在進門廳室,一坐下來就暈倒,當時由救護車送到附近醫院急診,醫生已束手無策了。
當時我除了傷感之外,還有一點詫異:平常仁宇兄作事認真,不愛浮華,為甚麼要在週末白天去電影院呢?為了了解真情,我就在網路中尋找這部《雪降洋杉》影片的背景,才知道這影片是根據一九九四年間一部最暢銷的小說編攝的,小說已經譯成中文出版,書名叫《愛在冰雪紛飛時》,故事發生在西雅圖城海灣中一個小島。在大雪飄零之際,一個當地新聞記者查訪法庭審問一件命案。其中包括不同種族男女間的愛情,小島上住民的心理,私人間的嫉忌和偏見,都反映在記者的心目中,照我的猜測,仁宇兄對寫小說有興趣,他去看這影片,不是純粹為了娛樂,而是要把文藝著作和電影兩種媒體相互比較,有研究的性質。
當天他們夫婦離家去電影院時,仁宇含笑對格薾說:「老年人身上有這麼多的病痛,最好是拋棄軀殼,離開塵世。」隨後格薾開車沿赫遜河岸轉折,仁宇繼續將身後事作為話題,和格薾檢討。這場經歷在格薾嫂的心目中,留了不可毀滅的印象。
我和仁宇兄從小在湖南長沙長大,一直到中學畢業,我們的父親黃震白,別名種甦,是中國革命初期同盟會會員,在長沙時,我們兄弟年輕,父親又常赴外省工作,在我的記憶中比較深刻的是在客廳牆上掛的國父孫中山的手筆,題贈「種甦同志」,中間是「博愛」兩個大字,下首是孫中山的簽名和印章。這幅字帖一直掛在家中,到了一九三九年抗戰開始,家人分散,這手帖就不知道流落到什麼地方去了。
黃仁宇在十四五歲左右(一九三二年)開始向當地報紙投稿,當時湖南日報副刊,連續登載他寫的世界名人傳記,每篇都有他自己手描的人物畫像。黃仁宇的寫作熱忱,從中學時代開始,從未間斷。以後他繼續在文章書籍中加入自己的插圖,包括白描畫、地圖、表格和作戰形勢圖等,都一手細心創製,他的私人用箋,上面就有一幅白描畫,描寫過去運河漕運情形,原來是他寫明代經濟史中的插圖。
一九三八年仁宇兄考入天津南開大學,念電機工程,剛過了一年,全國抗日戰爭開始,國內比較有名氣的大學都輾轉遷入內地,黃仁宇放棄學業,在長沙參加抗戰日報,作編輯訪問工作,那時抗戰日報的社長是田漢,總編輯是廖沫沙(廖沫沙後來在中共中央工作,和吳唅,鄧拓用「三家村」筆名寫文章諷刺當局,變成檢討下放的標的,導起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
黃仁宇於一九四三年由重慶飛往印度,參加中國駐印度遠征軍,在孫立人部下作參謀,常到戰場視察,仍舊寫文章,大部在重慶大公報發表,在北緬密支那之役,他到前線觀察,被日軍藏在樹叢中的狙擊兵射正大腿,運到後方調養。
抗戰勝利之後,仁宇兄隨軍由上海飛到東北、隨後由國防部選派到美國 Leaven Worth 參謀大學深造、後來又到日本參加中國駐日代表團。在這個期間,我們只在日本東京匆匆見面二十四小時,一直要到一九五二年,他決心解甲讀書。我們兄弟,才有比較多的見面機會。
從一九五二年開始,黃仁宇在美國密西根大學念書和工作,那時他已經是三十四歲,把半生的事業成就全部放棄,重新和年輕的學生們生活在一起,這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他採取這途徑,表示對自己寫作著述的能力有信心,才願意在半工半讀的條件下,發憤攻讀。
黃仁宇在密西根大學 Undergraduate School 念了三年,由新聞系轉到歷史系,取得學士學位,在這段時間,除開讀書、工作之外,他對年輕大學生的課外活動一樣有興趣。密西根大學是美國中西部足球連盟的一員(Midwest Big1o),秋天是足球季,各校輪流比賽,每場的觀眾上萬,黃仁宇戴上黃藍兩色上有校徽的便帽,熱烈參加。
隨後黃仁宇繼續念研究院,一直到一九六四年,取得博士學位,美國政府,對大學文科(Liberal Arts)不大重視,政府研究津貼很少花在這個部門,因為這個緣故,文科研究生都要自己找工作維持。
黃仁宇一面工作謀生,可是仍專心讀書,我看著他從一個業餘性質的作者,蛻變為胸藏萬卷的學人,他以後的成就,都是在這個期間奠定的。仁宇兄研究明史,把明實錄一百三十三卷從頭到尾研讀,以後寫文章,下結論,都引證紀實,不憑空虛構,也就是他為學過人之處。黃仁宇辭世之後,嫂嫂格薾寄給我一盒文件,其中有黃仁宇最近十年的讀書工作紀錄。我打開一本,看到他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的日記,其中一個星期,他在五天之內,把「大史長篇」,重新研讀一遍。我不知道「大史長篇」是怎麼樣的書籍,請教一位國史專家,他說大概是明朝王禕著的《大事記續篇》(七十七卷)和朱國楨著的《大事記》,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出黃仁宇讀書認真的情形。
仁宇兄的名著《萬曆十五年》開始是用英文寫的,在一九八一年由雅禮大學出版所印行,當時為美國名作家 John Updike 發現,在New Yorker雜誌寫文推薦,同時這本書也列入美國歷史書五個最佳作品之一。翌年《萬曆十五年》中文版在北京印行,由文革首先被清算的廖沫沙題箋,印在封面。這題箋也有一個小故事,我在一九八○年九月間,參加美國航空學會訪問中國航空工業,途經北京,這時黃仁宇已經計劃把《萬曆十五年》在中國印出,託我和妹妹粹存去拜見他的舊友廖沫沙,請他題箋。廖那時已清反復職,即刻照辦,我現在手頭還有仁宇寫的一個短簡,謝謝我們弟妹替他取得廖沫沙的題箋,並且說:出版書籍,和其他工程一樣,一定要有多方面的協助支持,要謝謝你們在北京的連繫工作。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在北京出版,傳到台灣陶希聖先生,陶先生很欣賞這作品,特別在台灣推薦,並同意寫一篇讀後記,台灣版就在陶先生領導下的食貨出版社印行。
黃仁宇個性強,不論學術和日常交往,都是心有成竹,不輕易改變初衷。可是為人謙和,不事誇張。《萬曆十五年》在大陸和台灣暢銷,他對我一字不提,直到我們的表弟李承露從台灣來信,報告情形,我打電話給仁宇兄說:「聽見你在台灣出版界和讀者心目中聲名鼎盛。」仁宇兄沒有驕意,只問:「是那個人告訴你的?」
黃仁宇的第二本重要作品是《中國大歷史》,這本書在美國出版時是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可是早在七十年代,我到紐約州去看他們夫婦,仁宇兄就告訴我:他對中國歷史有一個新的研討方式,和美國各大學中國史專家看法完全不一樣,我當時一點也不知道這學科的研究內情,只覺單刀匹馬,和一班學術權威打對頭,不是智舉,就將這想法坦白陳述,黃仁宇一點也不同意,話題就終止了。
黃仁宇生性豪爽,古道熱腸,對人誠懇,人或有機謀,他視而不見,他在 New Paltz 住處簡素樸實,他寫作的廳房面對著紐約聞名的 Catskill 山地遊覽區,可以看見日出日落,風雲變幻。在黃仁宇的心目中,比甚麼高樓大廈,都要勝過一籌,同時他注重儲蓄,家有餘資,都細心投資。
黃仁宇夫婦愛旅遊,在英國劍橋大學工作時,曾遍遊西歐各國,在美國遊歷東西岸,最後在一九九八年春來加州訪問,和家人歡聚之外,他們夫婦並開車到 San Diego 和 Las Vegas 遊覽。
仁宇兄最後一次旅行,是在一九九九年十月應葡萄牙政府邀請,到里斯本參加澳門歸還中國紀念會,在會中黃仁宇發表論文,題為「中國的經驗-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
黃仁宇歡喜賓客,New paltz 附近有幾家餐館,是他家待客之處,其中有兩家在赫遜河畔,風景優美,這地方也就是他寫的《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名稱的來源。另一家中國餐館,叫「小熊飯店」,地址靠近 Woodstock,是 Rock Music 發源之處,餐廳背山近水,非常風雅。
仁宇兄常說:「我一生經歷過中外各階層的生活,不論是治世亂世,無所不聞,無所不見。現在我個人要做的事都已做了,可一死而無憾。」這種看法,和他最後一天和格薾嫂所講的話,如出一轍。

※【補充資料二】 新文化史簡介 引自東華大學歷史系兼任講師 蔣竹山老師個人網頁資料 http://134.208.20.227/New_Culture/index2.htm
二十世紀的歐美史學發展有兩次重大轉變,一是自六○年代以來的「新史學」或「社會史」挑戰了傳統史學,逐漸成為歷史學研究的主流。到了八○年代,「新文化史」取代「新史學」中的社會、經濟與人口史成為學界的寵兒。為了要和十九世紀末的Jacob Burckhart與Johan Huizinga的古典文化史作區別,一九八九年美國新文化史家Lynn Hunt在The New Cultural History的導論 “History, Culture, and Text”中首次將八○年代的這種史學研究類型稱之為「新文化史」。英國文化史家Peter Burke(彼得˙柏克)曾在訪談錄中提到:「新文化史的史家們大多認為,個人是歷史的主體,而非客體,他們至少在日常生活或長時段裡影響歷史的發展,他們的行為展現了他們的特點,微觀史家Carlo Ginzburg已經非常清楚地指出這點」。新文化史的最新發展方向是在文化裡包含了政治、飲食、服裝、日常語言、身體等主題。法國年鑑學派第四代當家Roger Chartier則從上層文化/下層文化、生產/消費、真實/虛構三方面,來明確定義新文化史與傳統智識史(intellectual history)及社會史的區別(Chrtier, 1988: 37-45)。Chartier更指出當代西方史學研究的特色是「從社會角度的文化史學轉向文化角度的社會史學」。
  Chartier這樣的說法,我們可以在The New Cultural History一書中找到實際的研究個案。然而,Lynn Hunt在該書所倡導的新文化史觀念,卻在二十世紀末受到質疑與思考。弔詭地是,質疑這種取向的不是受新文化史批判的那批社會史學者,而是身受「文化轉向(cultural turn)」影響深遠的Hunt本人與歷史社會學家。Victoria E. Bonnell 與 Lynn Hunt合編的論文集Beyond the Cultural Turn: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Society and Culture的出版,即象徵了新文化史研究取向的再次轉向(或超越?)。本書編者及撰者主要都是曾受過社會史或歷史社會學訓練的史學家及社會學家,他們曾恭逢「文化轉向」的盛會,有鑒於歷史學與社會學這兩個學科對文化議題的研究交集過少,他們企圖解決文化分析或文化轉向所引發的問題。但遺憾地,他們並未提供解決之道,只點出目前所關心的問題,以及提供未來的文化的研究的可行方向。在二十世紀末,我們不僅可看到歷史學與社會學對文化議題的總檢討,人類學界亦興起一股討論文化理論之風,例如一九九九年出版的The Fate of “Culture”: Geertz and Beyond,書中就對Glifford Geertz的文化的詮釋理論,有了一番新論。
  歐美史學界這股新文化史研究已風行將近二十年,目前正面臨何去何從的關鍵時刻。反觀國內,有關歐美新文化史的資訊尚大多停留在「年鑑學派」第二、三代的介紹。稍值得安慰的是,近來已有一些坊間出版社正著手翻譯新文化史的經典名著,這對國內史學界會造成什麼衝擊,仍有待觀察。要對歐美新文化史有所了解,除了經典的閱讀外,熟悉論新文化史走向的研究,亦是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