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中國近代史變一國兩史 

江迅

已故知名史學家徐中約撰寫的《中國近代史》欽譽海外,大陸版近年也問世,並被評為「好書」,但書中涉及敏感歷史事件章節卻遭大砍大刪,海內外學人深表遺憾。


--------------------------------------------------------------------------------

兩部中國近代史書最近在中國大陸獲得榮譽,一部是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一六零零——二零零零中國的奮鬥》(下稱《中國近代史》,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獲得北京第四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一部是郭廷以的《近代中國史綱》(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獲零九上海書展十大好書之一。這兩本書都與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有關,《近代中國史綱》中文簡體版權由中文大學出版社轉讓,而《中國近代史》的中文簡體翻譯本是根據中文大學繁體譯本搬去的。《中國近代史》的香港版、大陸版,一國兩版,內容不同,大陸版既肢解名作,又涉嫌非法使用了繁體中文翻譯稿,只是將之轉成簡體版。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社長甘琦說,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從牛津大學出版社買了《中國近代史》中文簡體字版權,卻使用了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近代史》的中文翻譯稿,只是將繁體轉為簡體,不僅是譯文,就連此書香港版的「繁體版序」(郭少棠),包括香港繁體版的書號也出現在簡體版的版權頁上。甘琦說:「可見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的學術態度很不嚴謹。他們買的是牛津版權,卻把我們的版權寫在上面。簡體版《中國近代史》既無對歷史忠實,也無基本的版權等法律意識,他們從來沒有到我社購買甚至詢問翻譯文稿的版權。我們早已去信質詢,但幾個月了至今不作實質性答覆。」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的《中國近代史》,由當時大陸的兩位中青年學者計秋楓(現任南京大學歷史系副主任)、朱慶葆(現任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長)翻譯,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茅家琦教授、世界史著名學者錢乘旦校審譯稿。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業務經理黃麗芬出示了當年翻譯合同,合約上標明「中文譯本的全部及所有版權,俱為中文大學所有。任何人未經中文大學書面同意,不得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使用該譯本的任何部分或全部」。出版社還出示了當年寫給茅家琦、錢乘旦教授的文件:「中文大學出版社(甲方)現委託你們兩位(乙方)安排將上書按下列條件將英文原本翻譯、校對、正稿、完稿,成為繁體字中文稿本,並將完稿以繁體中文字電腦磁碟片形式,轉交甲方出版」。

包括兩岸在內的華文出版界出版的中國近現代史教科書,囿於各種意識形態、史觀的限制,未能對中國近現代發生的重要事件作出公平公正、客觀冷靜的評介。不過,香港的特殊性卻成了例外。

徐中約著《中國近代史》一書英文原名The Rise of Modern China,是英語世界中解讀和介紹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一部重要作品。作者徐中約( Immanuel C. Y.Hsu, 1923—2005)生於上海,抗戰勝利後於燕京大學政治系畢業,即被派赴中國政府駐日本代表團工作。不久徐中約赴美國留學,先後獲明尼蘇達大學碩士、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自五八年始徐中約任教於加州大學聖巴巴拉校區歷史系,直至九一年退休,桃李天下,著作等身,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這部《中國近代史》。

該書由牛津大學出版社於七零年出版,甫出版即受到學界的極大讚譽,翌年獲加州「共和獎」,七八年牛津大學出版社紀念成立五百週年時,列舉該社出版的數十部著作為其代表,該書即為其一。此書發行量大,不斷再版。作者每次再版時不僅對內容有所修正,更跟蹤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運用新近發布的歷史資料,續寫新內容。因此,此書多年來一直為歐美諸多大學指定為教科書。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賀衛方翻閱簡體版《中國近代史》,書中「出版前言」說「作者浸淫西方學術多年,其理論立場、觀點、思想傾向及批評標準與我們不盡相同。經版權所有者授權,我們對本書的一些內容進行了適當而審慎的編輯處理」。於是他就不同版本作了對比,發現原本的四十二章居然遭大砍大殺,只剩下二十九章。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十年」之後,就直接進入「中國重入國際社會」,近三十年歷史完全刪除殆盡。

賀衛方說,除了整章連片地砍殺之外,還有諸多字句刪改。他就全書最後一節「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的一部分作了對照。「可以看出這種所謂『適當而審慎的編輯處理』竟然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

書中寫道:如果中國經濟按年增長率百分之八的速度持續下去,到二零二零年它的經濟力量可能變成世界第一。在政治上,中國政府正在尋求「用一種結合的哲學取代行將朽木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改為「一種統合的哲學」)。這種哲學看起來應類似一種包含著傳統儒學、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刪除「和少許反映歷史上王朝觀念的『大中華主義』」)所組成的混合體。與此同時,為了保持經濟勢頭的強勁,政府積極推進市場經濟體制(刪除「並實施那種新型買辦式的、以利潤為中心的準資本主義」。)對於不能盈利的國有企業,政府將出售給私人股東;為鼓勵個人購買住房,政府通過抵押貸款予以資助。軍事上的投入也一直在穩步(刪除「合理」)進行,使中國在國際政治中不失為一支重要的力量。

書中寫道:中國共產黨已經從一個革命組織變成了執政的政黨。它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經濟,提高民眾生活水平,並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刪除「它不再宣揚自己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也不再推崇第三世界的立場,而是渴望將中國提升到第一世界的前列。的確,追求財富、權勢和國際尊敬,已經取代了對馬克思主義烏托邦的理念。」)

賀衛方說:「這樣的刪改法,果真得到了原著版權持有人牛津大學出版社同意了嗎?徐中約教授已於零五年去世,簡體字版標註他審訂,這種刪改歪曲難道都經過他的審訂?」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社長甘琦認為,如此大的刪節改動,書稿又是否給中文翻譯者看過,又是否經擁有中文翻譯原文的版權擁有者,即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看過?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鄭會欣說,《中國近代史》是根據徐中約的最新修訂本,即牛津大學出版社二零零零年的第六版翻譯的。在第六版中,徐中約將中國近代史的下限一直延伸到九八年,其內容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八九年「六四事件」、中國的改革開放路向、九六年前後的台海危機等問題。上述話題目前在內地仍十分敏感,因此南京大學的兩位譯者提出,最後幾章是否可以略去不譯。然而出版社和原作者卻堅持無論是文字或是內容,譯文都必須保持原著風格,不應予以刪節。鄭會欣說:「最後,時任中文大學出版社社長陸國燊出了個主意,他認為既然內地譯者不便翻譯,那最後幾章的內容就由香港學者承擔。這一提議立即得到雙方的贊同,我就是這樣被推了出來,承擔下冊第四十至四十二章的翻譯。好在譯文先由茅、錢二位教授審閱後,最終得到徐教授的認可,也算是完成了這一任務。」

港台大學列為必讀書

鄭會欣說,徐著中譯本《中國近代史》於二零零二年在香港問世後,立即引起讀者的極大興趣,香港和台灣的許多大學均將本書列為必讀書目。《中國近代史》的出版同樣引起內地讀者的關注,他多次在網上看到大陸讀者推薦此書的文章,將其列為最值得收藏的著作之一。簡體本對原著作了較大幅度的刪節,由上下兩冊變為一冊,由原來的四十二章縮併為二十九章,特別是對四九年以後的新中國部分刪節尤多,最後幾章幾乎全部刪去,對此他只有遺憾。■

文學痛定思痛 江湖身不由己

王鼎鈞回憶錄《文學江湖》見證風起雲湧大時代,記錄在台灣三十年來的人性鍛鍊。


--------------------------------------------------------------------------------

國府遷台逾六十年,中共建國也剛好一甲子,雖然當中已經歷好幾個世代,但能親眼目睹這段歷史洪流,又能娓娓道來箇中細微演變的人卻不多。已經高齡八十四歲、在文壇上被尊稱為「鼎公」的旅美作家王鼎鈞,其回憶錄就是這大時代下難得的見證。

作為文壇大老,其回憶錄寫成過程也曲折,《文學江湖》是他回憶錄第四部曲。從一九九二年出版第一部《昨天的雲》後,陸續出版第二部《怒目少年》和第三部《關山奪路》,直到二零零九年三月出版《文學江湖》為止,歷時十七年,這也是人生一個世代了!《文學江湖》是他的「文學生活」,主要是他在台灣三十年裏如何走向文學創作的歲月,同時更是他人性鍛鍊的痕跡。

從一九六三年第一本《文路》到現在,王鼎鈞作品達四十多本;早年寫的《開放的人生》、《人生三書》、《人生試金石》等作品至今仍然很受歡迎。就連他自己也自嘲說,《開放的人生》經無數人的引用和轉載後,現在只像《老人與海》裏的那條大魚「只剩下一副骨頭架了」。不過這副骨架可是洋洋灑灑,因為在《文學江湖》的最後有作者從一九四九年到台灣,至一九七八年赴美國任西東大學雙語教程中心中文主編為止整整三十年的生活大事記,並且有這段期間對台海兩岸有影響性的事件列表作對照,豐富的程度不亞於他的作品。

鼎公花了四年時間寫完這部回憶錄第四部曲,雖然說是「只限文學生活」,但畢竟隨國府遷台、從軍、投身廣播、走入文壇,閱歷十分豐富,還是有不少軼聞與事件。在〈匪諜是怎樣做成的〉一文裏,提到蔣介石治下的國民政府在台灣能立定腳跟,是「靠兩件大案殺開一條血路」,其一為如今被台灣列為紀念日的二二八事件,被視為針對本省人,其二是幾乎沒人再提起的煙台聯合中學冤案,就衝著外省人而來。諸如此類被人遺忘、忽略、有意歪曲的事,現在由作者道來,反倒像是新鮮事。說得輕鬆平常,但卻更反映《文學江湖》的價值。如果作者在《昨天的雲》憶述十八歲以前的家庭生活;《怒目少年》記載戰亂中的流亡學生的生活;到《關山奪路》描繪國共內戰的遭遇。對於文友問到為何把回憶錄分成四大段的橫斷布局,卻又記錄每一時段始末的縱貫寫法時,作者說這是自然形成,並以交往的狀況作了一個巧妙的回答。他說小時候交的朋友,到十八歲就因為抗戰流亡而不再相見;十八到二十一歲交的朋友,又因為內戰而斷了聯繫;到台灣三十年交的朋友,因為他移民美國而緣盡。因此「只有新朋友,沒有老朋友」成為作者的不幸。但其實這種不幸又何嘗不是一個民族的不幸呢!

王鼎鈞表示寫回憶錄不是寫他自己,而是透過他自己作圓心,把圓周內所有人的同期記憶寫出來;當到了另一處,再用自己這個圓心把圓圈再畫一遍又一遍。更重要的是「寫回憶錄是為了忘記,一面寫一面好像有個自焚的過程」,是他向讀者大眾所作的告解。如同他所說,江湖是當日的情景,依個人感受。由於「文學要痛定思痛」,若正在痛就寫不出好東西,要有時間、距離之後再寫。四部回憶錄就是痛定思痛後才動筆。(鍾志恆)■

書名:文學江湖

作者:王鼎鈞

出版:爾雅出版社(elitebooks.so-buy.com)

頁數:508

定價:新台幣420元

「鋼琴師」由來考

焦元溥/聯合晚報



「鋼琴師」在中文屬新詞,出自十六年前珍康萍的電影「The Piano」的中文片名翻譯——會彈鋼琴的蘇格蘭啞女,被父親賣往紐西蘭,帶著幼女和鋼琴飄洋過海作人婦。這部刻畫女性意識的作品以「鋼琴」為名自然有其深意,畢竟鋼琴在片中具有多重象徵與隱喻。最後女主角掙脫繩索,擺脫沉入海中的鋼琴獲得重生,更清楚為故事寫下戲劇化的結局。

如此簡單的片名,依照台灣的翻譯邏輯卻絕對無法過關,非得想個更具體、更直接的片名不可。不知是誰的構想,最後電影上映時的片名成了「鋼琴師和她的情人」——在此之前,中文裡並沒有「鋼琴師」如此名稱,只有「調音(律)師」,而我相信電影公司內部也必然經過一番討論,只因女主角的身分著實尷尬:她只是「會彈鋼琴的人」而非「鋼琴家」(pianist);她在故事中教鋼琴,卻也稱不上鋼琴教師。既不是鋼琴家也不是鋼琴教師,鋼琴卻又是故事核心,片商發明了「鋼琴師」這樣一個尷尬新詞,最後竟也隨著電影延用至今,特別在電影「Shine」也被翻成「鋼琴師」之後(一個想成為「鋼琴家」卻落入精神疾病,最後稱不上「鋼琴家」也不是「鋼琴老師」的故事),「鋼琴師」這個詞可說正式成為現代中文語彙。


這個新詞雖然彆扭,但對照之後的電影,故事中真正是鋼琴教授的「鋼琴教師」(Die Klavierspielerin)和真的曾以鋼琴家身分活躍舞台的「戰地琴人」(The Pianist),我們又不得不肯定創造「鋼琴師」這個詞背後的用心。至少「鋼琴師」區隔出具有專業演奏與音樂能力「鋼琴家」,也尊重「鋼琴老師」的職業專業。


可嘆如此尊重在現今媒體竟幾乎蕩然無存。一則立委外遇可讓全國興奮一週,本身已是社會悲劇。而原本的謎樣人物,在名嘴記憶「覺醒」後竟又成了無所不在的飯局女王,也足以創下台灣媒體文化的新低點。但最讓人錯愕的,是對飯局的種種形容竟莫名其妙(卻理所當然)把「音樂人」當成消遣玩物,而對一位無從考證其音樂專業能力,也不知其教學成果的話題人物,「美女鋼琴家」、「氣質鋼琴老師」等形容又充斥版面。這究竟是刻意溢美,還是對那些擁有真才實學、認真敬業的「鋼琴家」與「鋼琴老師」專業能力的輕視?媒體實在欠真正音樂人一句道歉。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失蹤200年 伽利略指骨現身

2009/11/22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的指骨與牙齒,在遺失2百多年後,現在終於重見天日!佛羅倫斯的歷史與科學博物館,將在明年春天展出。

1737年,有學者在伽利略過世近百年後,將他重新安葬,並切下3根手指、1顆牙齒和脊椎骨用來研究,後來被仰慕者偷走指骨和牙齒,這只裝有伽利略遺骸的木盒,輾轉流入市場,由於年代久遠,原本擔心會永遠失傳,沒想到,最近這只木盒在拍賣會上被私人收藏家買下,交給佛羅倫斯的歷史與科學博物館,將在明年春天展出。

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伽利萊(Galileo Galilei),出生於義大利比薩,從小在義大利佛羅倫斯長大。人們在教科書上認識他,是第一個發明望遠鏡的人,原著小說改編的電影「天使與魔鬼」也提到了與這位科學家,但著重與當時社會與教廷相關的軼事。

伽利略因支持哥白尼地球以太陽為中心運轉的學說,在當時可謂「異端邪說」,而他所寫的對話錄幾乎直接地反駁聖經的若干說法,導致教廷對他採取行動,伽利略因而上了法庭,雖然被迫承認他的學說為異端邪說,但仍被判終身監禁。

「天使與魔鬼」的故事以此延伸出「光明會」被驅逐迫害,後來並有人藉「光明會復仇」引起教廷危機,著作與電影均受到廣泛的注意,當然也引起許多教徒的批評。
http://www.nownews.com/2009/11/22/91-2536313.htm

朱熹等名家書法天價拍賣 約新台幣5億元

朱熹等名家書法天價拍賣 約新台幣5億元

【中央社╱北京23日電】 2009.11.23 07:08 pm


包括朱熹在內的宋、元兩代七位大家的書法作品,今天在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上以人民幣1億零80萬元的天價賣出,折合新台幣約5億元。

這幅作品是朱熹、張景修等七位宋元時期大家的「宋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其中朱熹、張景修等六段宋人墨蹟,一段元人墨蹟。

今天這項作品的拍賣從120萬起價,隨後進行了長時間的拉鋸戰,最終以1億零80萬元成交,高出估價60多倍。

今天的拍賣會上,還有明代大書法家宋克的作品「草書杜子美壯遊詩卷」,以6832萬元賣出,折合新台幣約3億5000萬元。

宋克與宋璲、宋廣,史稱「三宋」,對明代初期書法有很大影響,存世作品極少。今天拍賣的詩卷後一段有明商輅題跋,其中提到明英宗(朱祁鎮)和其本人初見宋書,推為「羲之後一人」,可見評價之高。

今天宋克的草書從480萬起拍,經過100輪激烈喊價後,由321號電話委託競買人,以6832萬元人民幣高價買到。

此外,董其昌的「龍神感應記」,為清宮舊藏,緙絲包首,以4480萬元高價成交。

之前的秋拍場上,吳冠中的畫「北國風光」以3024萬元拔得頭籌。

明代的「明月露知音琴」則以2184萬元創下明代古琴成交紀錄。

不忍北管式微 全能藝師發願傳承

不忍北管式微 全能藝師發願傳承

2009/11/23 | 作者: | 點閱次數:47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本報宜蘭訊】隨著老藝人凋零,新血招募不易,北管戲曲已日漸式微。宜蘭縣漢陽北管劇團團長莊進才近十年來努力傳承重擔,發願要把畢生才藝傳下去。

被譽為北管界「國寶」的莊進才,出身傳統戲曲表演世家;十六歲時,到羅東福蘭社拜師學習北管。經過幾年磨練,不管是前場表演還是後場編寫劇本,吹、彈、拉、打的樂器樣樣行,成為北管全能藝師,甚至精通歌仔戲樂曲,曾完成多齣經典劇目改編。

民國七十七年,莊進才在羅東鎮創辦漢陽北管劇團,為了滿足不同觀眾群的喜好,劇團「日演北管,夜演歌仔」,也曾到台北國家劇院登台演出。

之後,他漸漸把重心投入後場的樂器演奏,民國八十三年獲頒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

莊進才說,北管戲曲融合本土樂、漢樂及歷史劇。台灣光復之前,日本人在台推動皇民化,本土表演藝術一直受到壓抑。光復後,北管劇團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各地分別組織了一些業餘的「子弟團」,或職業戲班的「亂彈班」。

面對北管戲曲的日漸式微,莊進才近十年來一直免費為福蘭社團員指導北管技藝。為了培養年輕北管人才,他在經營劇團之餘,常到校園與民間社團教授北管戲曲,目前莊進才是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及研究所的兼任教授。

由於他對北管研究與傳承的長期貢獻,去年被宜蘭縣政府登錄為宜蘭縣無形文化資產。今年三月,莊進才帶領的漢陽北管劇團也獲頒文建會第一屆重要傳統藝術保存團體的榮銜。

七十四歲的莊進才說,北管戲曲當務之急除了在劇本與表演上創新,政府也不能置身事外,應當盡量提供表演機會,讓一些北管團隊有生存的空間與舞台。未來漢陽北管劇團打算舉辦精緻大型公演,不過這還是需要公部門的協助。

柴可夫斯基死因之謎

‧歷史月刊 2009/11/20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上至沙皇,下到尋常百姓,人人皆愛,在西方他總是被譽為最著名的俄國作曲家。從傳統的角度而言,柴可夫斯基的一生可謂體面風光。


【文/張明珠】

柴可夫斯基死因之謎

1893年彼得‧伊利奇‧柴可夫斯基的突然死亡在當時成為議論紛紛的社會新聞。雖然斯人已逝,餘波卻依然盪漾,不少熱中於柴可夫斯基的學者和專家在塵封的檔案裡挖掘搜尋,鍥而不捨地探索和剖析音樂家的死因,然而謎底依舊在「自殺」和「霍亂」中反覆交錯,糾纏不清。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上至沙皇,下到尋常百姓,人人皆愛,在西方他總是被譽為最著名的俄國作曲家。從傳統的角度而言,柴可夫斯基的一生可謂體面風光。生於1840年,接著是順利地學習、工作和創作,完成10部歌劇、3部芭蕾、6首交響樂以及無數的其他體裁的音樂作品。雖然一些傳記對柴可夫斯基無端的寂寞和深沉的痛苦,繪聲繪影,穿鑿附會。只是這些折磨心靈的真正原因,長久以一直是無解的謎。


一百多年以來一直存在著疑點重重的官方說法:在彼得堡愛樂廳指揮第六號交響樂(悲愴)之後,柴可夫斯基在其弟馬德斯特和其他家人的陪同下,走進涅瓦大街一家名為萊涅拉的時髦餐廳,苦於口乾舌燥的他,要了一杯水解渴。次日音樂家患病,醫學人士確認正是這杯帶有霍亂病菌的水,使得柴可夫斯基因而感染霍亂,幾天後(1893年11月6日)便與世長辭。


不少學者對這位俄國音樂家死因的官方說法不以為然。


與霍亂無關

雖然所有的努力都無法斬釘截鐵地為柴可夫斯基之死下定論,卻得出大量的間接證據,推翻死於霍亂的說法。


當時年紀才20歲的俄國著名文化活動家謝爾蓋‧加吉列夫寫道:「柴可夫斯基死後遺體被安置在敞開的棺材裡。」此一措施似乎違反彼時彼得堡檢疫的規定──死於霍亂者的屍體不宜公開示眾。

另一否定霍亂之說的理由是:進出涅瓦大街萊涅拉餐廳的盡是名流冠蓋,在這深具上流社會風味的餐廳用餐,這裡的飲用水都是經過煮沸消毒後才送上餐桌,柴可夫斯基或是其他任何顧客不可能因此感染霍亂,況且餐廳自開業以來從未有過客人因餐點腸胃不適的前例。


用餐感染霍亂的奇怪說法甚至在當時也是疑點重重,無法令人信服。問題在於,柴可夫斯基多年來身受腸胃病之苦,嚴格遵守飲食規定,對於食物的衛生尤其重視。因此當醫生的警語和醫療指南在所有的報紙上大加宣導之時,一杯生水和傳染病的故事,看起來實在有點不合情理。

若不是霍亂,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柴可夫斯基的死亡?


服毒自殺

在眾多懷疑和猜測中,有人認為是音樂家與皇室成員曖昧的同性戀關係,激怒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才把柴可夫斯基逼上自殺之路。

另一個巧合是,在此一事件之前不久,柴可夫斯基完成第六號交響曲,其中悲劇性的最後樂章,許多人理解成是作曲家與生命的訣別。謝爾蓋‧加吉列夫回憶說道:在告別柴可夫斯基的那些日子,彼得堡城裡口耳相傳自殺的說法,為了隱藏事實真相,當局捏造出死於霍亂的醫學結論。在彼得堡愛樂廳演出第六號交響曲的樂團團員竊竊私語,談論自殺的原因。有別於作曲家的其他作品,在柴可夫斯基的這首最後的樂曲中,悲劇的色彩,死亡的聲音,流露無遺。


當1980年在紐約報紙《新美國人》上出現俄國音樂學家亞歷山得拉‧奧勒洛娃所撰寫的柴可夫斯基傳記時,其字裡行間充滿聳人聽聞細節,猶如晴天霹靂,震撼音樂世界。奧勒洛娃斷然認為柴可夫斯基是因為自己的同性戀癖好引起上流社會的反感和不滿,因而自盡身亡。


事件的原委,據奧勒洛娃的說法,簡述如下:

1893年柴可夫斯基與司千伯克─費爾摩爾伯爵的年輕姪子發生戀情。身為亞歷山大三世的近友,怒氣沖沖的伯爵向沙皇告狀,並將狀紙轉交給參政院院長亞可比。曾是柴可夫斯基法律中學同學的亞可比擔心醜聞可能損害校譽,便召集六位同窗,舉行「榮譽法庭」。在五個小時禁止旁聽的討論後,據目擊者所言,柴可夫斯基臉色蒼白,神情激動地離開現場。「榮譽法庭」同意隱藏事情真相,前提是,假如柴可夫斯基自行了斷,服用症狀類似霍亂的砒霜自盡,來混淆世人耳目。


彼得堡法律中學向來有同性戀溫床之稱,藍色遊戲是學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50年,年輕的柴可夫斯基進入該校,在九年的學習後,柴可夫斯基成為一名同性戀者。

雖然,音樂家終於在37歲與仰慕他的女學生米琉可娃結婚,藉此向自己和世人展現,用毅力克服殘缺天性的決心。然而就在新婚之夜便遭到挫折,隨即更意識到此舉鑄成的恐怖錯誤,先是無法和妻子過性生活,接著是疏遠、斷絕關係、企圖離婚失敗,以及因經常的恐嚇而飽受驚嚇。


抑鬱沮喪的柴可夫斯基甚至曾企圖自殺,卻沒有成功,從此以後他對自己的同性癖好只好聽天由命。


為了支持自己的論點,奧勒洛娃旁徵博引,引用當代人的第一手紀錄。許多目擊者指出,柴可夫斯基死後,當局並未採取應有的檢疫措施。著名俄國音樂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曾寫道:「柴可夫斯基死於霍亂,然而民眾卻可以自由進出追悼大會。」有些人甚至親吻亡者的臉部,音樂家的故居未經消毒,用過的床單沒有燒毀,而是送到洗衣房去,這和死於傳染病的說法格格不入。

奧勒洛娃的假設雖然沒有實際的文件可供證明,但卻誘惑人心,引起一些柴可夫斯基崇拜者追根究底的興趣。他們來到彼得堡,走遍歷史博物館,埋首檔案庫和圖書館,造訪音樂家在彼得堡小馬勒斯卡亞街租賃的公寓,精心研究柴可夫斯基生命最後幾個月的點點滴滴。


法籍俄裔作家安德烈‧廖希可在當時獲准進入柴可夫斯基私人檔案庫,於是動身前往坐落在克林的音樂家故居,搜尋蛛絲馬跡。他確信在許多具有私人性質的信件中,有許多句子被劃掉刪除,一些信件,根據他的意見,直接遭到毀滅。由於音樂家的弟弟和姊妹們擔心柴可夫斯基的真正死因曝光,因此在家中實行家庭書信檢查。因為要是醜聞爆發,柴可夫斯基作品演出的機會自然減少,來自作者版權的收入也相對的銳減。


然而諸如此類的推論和說法,都被蘇聯當局視為邪說異端。奧勒洛娃的言論不為蘇維埃政權所容,早在意料之中。當局不僅推翻自殺的說法,還否定同性戀的事實。


在共產主義的理念下,偉大的俄國作曲家不可能是同性戀者。「謠言中傷」持續不久,蘇維埃政權迅速堵住造謠中傷者的嘴巴。於是產生另一波的書信檢查,蘇聯當局是竄改歷史的箇中好手,柴可夫斯基的書信和日記在出版之前經過精心的校勘修改,而正本則藏在特種檔案庫裡,其傳記在過濾刪改後出版,收錄在『優秀人物生平』叢書之中。蘇聯時代的出版物中不允許任何有關音樂家癖好的暗示或隱喻,在世人面前,柴可夫斯基是完美無缺的象徵。從此以後,柴可夫斯基從現實生活中的性情中人,變成不可冒犯的紀念銅像。


畢竟還是霍亂!?


雖然受到奧勒洛娃的影響,許多人在自殺的謎團中抽絲剝繭,然而也有不少反對的聲音,批評自殺說法是無稽之談。

有柴可夫斯基傳記權威之譽的亞歷山大‧帕茨南斯基,對奧勒洛娃的結論不以為然,並提出反駁。


首先是自殺的動機不明。柴可夫斯基沒有任何理由在1893年秋天自尋短盡,此時他的聲望在俄國勢如中天,並獲得世界各國音樂界的肯定,而且有亞歷山大三世的大力庇護,給予終身養老金,還制訂長遠的生活計畫,可謂前景無量。況且在柴可夫斯基的書信和日記中,沒有沉重危機和極度憂傷的隻字片語,足以逼迫音樂家走上絕望之路。


即使司千伯克─費爾摩爾與柴可夫斯基之間的醜聞是音樂家生活的汙點,但奧勒洛娃所做出的結論:「真相的揭發,威脅到柴可夫斯基所有權利,流放西伯利亞,以及不可避免的恥辱。」十分令人質疑。


關於柴可夫斯基的同性戀行徑危及彼得堡法律中學聲譽的說法,可笑至極。損害該校名譽是不可能的事,因為該校長久以來以藍色風氣著稱,甚至有自己的校歌,歌頌同性之樂。


據奧勒洛娃的描述,「榮譽法庭」在柴可夫斯基得病前一兩天舉行,然而當時音樂家的日程表十分繁忙緊湊,要塞入費時將近一整天的「榮譽法庭」似乎不大可能。奧勒洛娃自知無法自圓其說,曾一度更改日期,最後乾脆含混帶過。


在霍亂檢疫方面,從1892年春天俄國發生霍亂之來,此為第四波感染。當局已有足夠的經驗應付霍亂,採行的措施完全符合當時檢疫安全的要求。1893年4月6日出版有關霍亂防疫的法則中嚴格規定各項防範措施,然而並未禁止舉行人數眾多的大型出殯儀式。許多記者參加出殯活動,卻沒有一家報紙指責組織單位違反檢疫規定,難道所有的報社都參與陰謀,隱藏死因?


服毒自殺的說法禁不起任何考驗。四位醫生竭力醫治柴可夫斯基,由於霍亂的病徵十分明顯,不可能和中毒混為一談。況且音樂家從哪裡找來如此奇特的毒藥,數天後才發生作用?奧勒洛娃等人所提的砒霜,一天就能致人於死,難道柴可夫斯基會故意服用微量,來折磨自己?


在真相沒有水落石出之前,雙方陣營的唇槍舌戰必定持續不斷。然而無論音樂家的真正死因為何,柴可夫斯基在音樂史上的地位,和愛樂者心中的價值,永遠是崇高和珍貴的。他的音樂美化人類的感情,點綴凡俗的生活,留給世間心靈的火花和美麗的宴饗。


【完整內容請見《歷史月刊》262期】

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台中一中高一歷史分組報告-上台報告注意事項

分組討論注意事項
1.小老師於當天再提醒一次
2.各組同學請記得攜帶PPT紙本,筆以便記錄
3.請提早五分鐘到場(若當天有人缺席或報告不佳則需重新meeting)
4.討論後需修改PPT

小老師課前協助工作
1.上課的前一節下課先到老師辦公室領電腦(需有老師完整課表)
(1)Notebook一台
(2)攝影機+腳架
(3)部分班別需借用單槍
2.上課前之下課十分鐘
(1)架好電腦+單槍(需以打開,且可將檔案頭設於螢幕)
(2)架好攝影機(攝影機至於教室後方正中央,需使用延長線)
(3)上課協助老師拍照或攝影(若無攝影機,則用I-Pone拍)
3.下課後,協助老師收設備

同學報告注意事項
1.上課前兩節確認自己有無帶PPT檔(例如15點報告,中午即需確認)
若無,請小老師透過網路下載
2.上課前十分鐘
(1)請先將檔案存至電腦桌面(開自己班夾,例如一年二十六班 即開:126)
若為最新檔案,請在檔案最後加上 (終)ex: 126_12thPPT(終)
(2)先給同學大綱(下課需收回給老師打成績)
3.報告時間共十分鐘,時間起算從一上台開始計算
4.報告前仍需禮貌性的介紹報告主題+成員
5.請記得面對同學講說:聽聞報告的台下同學,非螢幕或某個視點
6.八分中老師會提醒一次;九分半亦會提醒一次
7.十分鐘到,強制下台
8.報告之後:請再確認是否已經繳交五項作業
(1)PPT
(2)演講稿
(3)發給同學大綱(需回收)
(4)工作分配表
(5)評分表

台下聽講同學請注意
1.台上報告時,請注意聽,並在報告組所發的大綱上作筆記(下課交回)
2.請注意聽各組報告,以方便評分

台中一中高一歷史ch5-2~ch6-2 PPT

各位同學
請自行下載閱讀
ch5-2 http://docs.google.com/fileview?id=0B9CJMuef4t3INmJhNzY5NjAtZTEyOS00NzAxLTk2NjItNmVlNjAwYTQ4YWVl&hl=zh_TW
ch6-1 http://docs.google.com/fileview?id=0B9CJMuef4t3IMDc4YzRlODAtMTRjYi00M2JhLTlhY2QtYmQ2MmEwYjE4M2Ri&hl=zh_TW
ch6-2 http://docs.google.com/fileview?id=0B9CJMuef4t3IZmY1NWZmMTQtNTE4ZS00MjhjLWEwZjUtZGMzMjkwZjVhMTc2&hl=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