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認識台語片(上)

電資館資料組  2007/8/18

廈語、國語、閩南語,就是要台語——不是講河洛話的都叫台語片

 看到《薛平貴與王寶釧》的看板,都認為台語片終於替阿海出了一口氣。
──辛奇(導演)

台語片意即以台語發音的影片,但在官方檔案中卻是以閩南語片為名,連廈語片也涵括在內。目前我們所定義的「台語片」是指1955至1981年間在台灣製作、以台語發音的影片,有別於當時的國語片以及在台灣上映的廈語片和粵語片。

1980年代之後,影片製作不再有語言的限制,劇中人說語,一切皆視劇情與角色實際需求而定,而非壁壘分明的區分國語片或台語片,「台語片」遂成為特定年代的專有名詞。



■《六才子西廂記》報紙廣告稿

1955年,導演邵羅輝找了來自福建,由葉福盛擔任團長的都馬劇團拍了16釐米的戲曲片《六才子西廂記》,雖然市場並不成功,但是新的嘗試確實讓一些有識之士產生興趣。同年,何基明導演與麥寮拱樂社歌劇團的陳澄三合作拍了35釐米的《薛平貴與王寶釧》,沒想到在1956年元月在台北戲院上映後大為轟動,賣座極為成功,一連拍了三集。同樣由陳澄三投資的第一部台語時裝片《雨夜花》,故事改編自日本電影《愛染桂》,不但在票房上大獲成功,同時捧紅了女主角小雪與童星小燕(陳秋燕)。由於《薛平貴與王寶釧》和《雨夜花》用的是社會大眾熟悉的語言與通俗的劇情,獲得觀眾的熱烈迴響,讓許多人發現投資台語片是一門不錯的生意,投拍台語片者蜂擁而至,從此開啟了台語片時代。

蓋一間自己夢的工廠——台語片也有製片廠

開鏡會看日看時,第一個鏡頭就算是NG也要說OK。──林錦鶴(場記)

1956年,導演何基明在台中創立華興製片廠,佔地120坪,是台灣第一個民營製片廠。兩年之內拍攝了《范蠡與西施》、《薛平貴與王寶釧》(二、三集)、《運河殉情記》等片,逐漸累積資本,並開始擴建廠房至千餘坪。除了為其他的民營公司代拍之外,並攝製完成六部影片。其中,描寫霧社事件的《青山碧血》及西來庵事件的《血戰噍吧哖》堪為代表作。

同一時期,「大豹煤礦」的主人林摶秋,在韓國友人的刺激下,決心改善台語片的製作環境,便於1957年籌組玉峰影業公司,於鶯歌興建湖山製片廠。林摶秋親自規劃,仿效日本寶塚製片廠,佔地十餘甲,比當時最具規模的公營片廠中影還要大,號稱是日本、印度之外,全亞洲最大的片廠。1957年,拍攝第一部電影《阿三哥出馬》,因涉及政治問題,遭到電檢單位嚴重修剪。同年續拍《嘆煙花》,是玉峰第一部賣座影片,也是「寶島玉女」張美瑤擔綱的首部電影。台語片時期除了華興與玉峰兩家較具規模的片廠外,還有南洋、金山等小規模製片廠,南洋培養了柯玉霞、張麗娜等明星,另外,從發行轉為製片的台聯、永新等都是台語片時期較具規模的電影公司。

有歌有舞有血有淚——無所不包的台語片

台語片的觀眾到戲院就是一副熱誠、一副要陶醉的樣子,愈誇張愈叫好。
──陽明(演員)



■《天字第一號》


■《瘋女十八年》


■《大俠梅花鹿》


當1950到1960年代的國語片著力在揭露中共暴行、表揚台灣進步、強調倫理道德、主張團結克難到軟性宣傳的健康寫實;進入1970年代的國語片則一邊是文藝片愛得纏綿悱惻,一邊是武俠片殺得昏天黑地;1956年崛起的台語片更是精彩絕倫、類型眾多、題材豐富多變,甚至一片綜合多種類型,文藝片可以混搭社會寫實片、武俠片混搭家庭倫理喜劇、家庭倫理悲劇還要加上控訴共產暴政、輕鬆的愛情喜劇也要促進族群融會,超乎想像與文字的描述,看得眼花撩亂、目不暇給:歌仔戲可以從黑白的《薛平貴與王寶釧》唱到彩色的《三伯英台》;愛情文藝可以從《高雄發的尾班車》坐到《台北發的早車》;倫理親情可以從《雨夜花》哭到《雨中花》;社會事件可以從《基隆七號房慘案》殺到《台南霧夜大血案》;歷史劇可以從《鴉片戰爭》講到《霧社事件》;間諜片可以從《天字第一號》數到《第七號女間諜》;歌唱片可從《舊情綿綿》彈到《溫泉鄉的吉他》;有漫畫《雙雄大鬥雙假面》、有布袋戲《大飛龍》,也有西部片《荒野大馬賊》、《西城阿哥》;有阿拉伯來的《新天方夜譚》和《阿里巴巴四十大盜》,也有日本來的假面騎士《月光大俠》與《神龍飛俠》;文夏一唱十年,小豔秋一瘋十八年;王哥柳哥可以遊台灣,也可以過五關,有白賊七也有○○七;還有絕無僅有的《大俠梅花鹿》跟正宗臺灣泰山…精彩多元、不勝枚舉。直到1981年,《陳三五娘》唱完,台語片便宣告落幕。

從小舞台到大銀幕——誰都可能是大明星

我爸媽覺得有我這個兒子很光榮,只要給他們兩個鐘頭,帶著我到處晃晃,就覺得心滿意足。
──陽明(演員)

台語片影星的來源多元,正如同其類型一般的豐富,構成了繽紛斑斕的台語片風情。來自軍中演劇隊的南京人李冠章可以擔綱演出《王哥柳哥遊台灣》;鍾瑛則是來自省黨部的文化工作隊。第一代小生田清及「悲劇影后」小雪出自「鐘聲新劇團」;《桃花過渡》的小豔秋則是「日月園新劇團」的當家花旦;諧星矮仔財不但演過新劇,還當過辯士;由楊三郎領導的「黑貓歌舞劇團」,就出產了「乞丐影星」與文英阿姨。

歌仔戲片演員,從外型俊美、生旦皆宜的小明明、柳青、月春鶯到晚期的俠女、玉女的歌仔戲「天王」楊麗花,都是台語片的紅小生/小旦。何基明創立了華興電影製片廠,設置演員組,歐威、何玉華、賴德南、洪洋等人成為基本演員;大手筆的湖山電影製片廠,邀集名師進行藝能教學,「寶島玉女」張美瑤即是來自湖山。談到科班,高幸枝與王滿嬌可都是正統國立藝專(現在的台灣藝術大學)科班出身。此外,英雄不怕出身低,台語片小生陽明、柯俊雄,都是從劇組場記、場務做起,但最後兩位躋身幕前、最後演而優則導。隨著廣播的推波助瀾,歌唱片順勢而興,於是從歌手洪一峰的《舊情綿綿》開始,到文夏的阿文哥系列、黃秋田、黃三元、葉啟田、劉福助、張帝、西卿等人也紛紛投入台語片的演出與主唱。(續下篇)

■ 本文原刊於「酷蒐一夏—台語電影文物展特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