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3日 星期日

明鏡與風幡 ─六祖壇經

2009-09-04
中國時報
【葛兆光】
 北宗和南宗表面上看起來,只是一點點差異,但實際上差別非常大,神秀與惠能的這兩首傳世詩,代表了禪宗佛教當中巨大的分裂。
 今天談的是禪宗重要經典。在佛教當中,所有能夠被稱之為經的書都是印度的書,唯一有一本書是中國人講的、編的也叫經,那就是「壇經」。我今天是把禪宗放在歷史學,或者是真實歷史的角度來講。禪宗已經是整個世界的文化資源。要討論禪宗,不能只說中國人怎麼看,還得考慮東亞人如何解禪。更重要的是20世紀時,西方人如何瞭解禪。
 靈魂深處鬧革命
 先講一個大家都熟悉的六祖惠能傳說。唐高宗時代在廣東有一個樵夫姓盧,祖籍北京。這個人有一天在城裏面賣柴,聽到一個人念「金剛經」,馬上心裏面一動,覺得其中有開啟人心智的真理。他於是問念經的人念的是什麼?這個人說我念的是「金剛經」,在湖北黃梅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個老和尚,我便從那裏學的。盧樵夫就到了這座山上去尋找真理,見到了著名的禪宗第五代祖師弘忍。弘忍說你是野蠻人,又是南方人,到這裏來幹什麼?砍柴人回說,佛法沒有南北,我是來追求真理的。弘忍當下覺得這人有慧根,但為了不讓眾人生疑,就讓他去勞動,8個月後,弘忍要選接班人,讓門下弟子每人寫一首詩,表示對佛教真理的理解。有個叫神秀的老學生,學問好年紀大,挺身而出寫了一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這個詩包涵了佛教的真理,認為人內心有佛性,可是外在的現象世界虛幻的,骯髒的,誘人上當的灰塵會污染、遮蔽這個青天白日,要經常自己擦乾淨,在靈魂深處鬧革命,就可以保持身心清靜,到達卓越的境界。
 禪宗南北差異深
 盧樵夫聽聽了以後,說好是好,但是不徹底。他自己也來一首,說「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台,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意思是說,智慧本來就不是樹,心靈也不像鏡子,人心中的佛性永遠是清淨的,塵埃本身就是虛假的東西,怎麼會染上塵埃的呢?這是禪宗史上著名的故事。前後這兩首詩,意思差異非常巨大,兩首代表人物就形成了截然不同、非常對立的兩個佛教流派,也就是禪宗的北宗和南宗。
 北宗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意指每個人心都是佛性,雖然佛性像明鏡,也避免不了外在灰塵的污染。很多的佛教經典都講,人心本來像大海般平靜,但是經不住風吹,於是起浪;也像一個明鏡,雖然清澈,但是會蒙上灰塵,所以你要經常擦,保持永遠乾淨,使心靈處於一種乾淨、自由、淡薄的狀態。用一首唐代人常用的詩來說,就是「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人心也可以處於一種空的狀態,佛教當中的空是非常重要的。
 頓悟自由是南宗
 可是到了惠能,他說「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台,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按照佛教道理,人心本就是佛性,本就是乾淨無比的,灰塵和黑雲,只是鏡子中虛幻的假象。按照大乘波若學,所有都是不斷變化的,不可能永恆的東西,心中如果產生了一些誤解,你才會把灰塵當成是真的。惠能的學生馬祖道一,進一步把這個問題講的非常清楚:鏡子是乾淨的,本來鏡中無像,但是我們說隨緣成像,並不妨礙鏡子本身是乾淨的。鏡子擺在那裏,人來了映在上面,鏡上就有像,人走了,沒有照到便就沒有像,你何必說他是有還是沒有的呢?人心本來就是乾淨的,就是佛性,只要回到你的人心就是到了佛的境界,所以要放下心來,應該吃什麼吃什麼,應該睡覺就睡覺。這是中國南宗。
 修行傳統在北宗
 這個變化非常大。先來看神秀的說法,他保留了佛教需要修行,需要維持信仰,需要有人開悟的思想。心靈要經常擦,不要讓它有灰塵,是傳統佛教最基本的道理。人要解脫苦難和煩惱的話,就要約束自己的行為,就是守戒律;通過打坐,保持心靈的安靜,就是定;通過認識真理,分析一切皆空,就是慧,通過這三學才進入一個真理的境界。神秀臨終時留給弟子留了三個字──「屈」、「曲」、「直」,意思是說一個人從人性到佛性,從世俗世界到真理世界,要經過非常痛苦而漫長的過程,就像一條蛇進入竹筒之前,是彎彎曲曲的,進入竹筒之後身體才會慢慢變直。神秀的思想有三個重要的地方,第一個是要保持佛教的修行,沒有修行是不可以解脫的。第二個,你可能需要外力的協助,沒有人啟發,不可能成佛了道,也就是說佛教的師徒相傳非常重要。第三個你要慢慢來就是漸修。
 毫釐之差千里遠
 惠能則講了另外一個道理,他說一切都是虛幻的,既沒有像智慧樹一樣的身體,也沒有明鏡一樣的心靈。用現代人的經驗來說,這就像電影幕布,電影幕布就是一塊白布,但是畫面一投在上面,你就以為他是萬象世界,觀眾看到電影就同悲共喜,耗費精神和心力,跟著電影走。禪宗說:「水無蘸月之意,月無分照之心」,月亮投在水面上,水面就映出了月亮,但是月亮並沒有說要投到水面上,沾你一點光,水也沒有讓你月亮來沾光,本身就是因緣巧合。從此岸到彼岸過去要走很久,苦苦修行,但是你一回轉過來,原來此岸就是彼岸,人心就是佛心,於是當下解脫,所以惠能的說法是一個頓悟之說,這和北宗神秀的說法截然不同。北宗和南宗表面上看起來,只是一點點差異,但實際上差別非常大,中國有一句話叫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在這裏角度大概只有30度角,大家離的很近,但是走到很遠的時候,可能就有千里之遠。所以這兩首詩代表了禪宗佛教當中巨大的分裂。
 (本文為大塊文化「經典3.0」兩岸名家講座系列,從葛兆光先生演講中整理的部分內容,觀賞演講實況可至經典3.0網站classicsnow.net)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