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08
中國時報
【邱琡雯】
台灣,曾經是一個送出短期季節性女性移工的地方,時空是在一九六○年代中後期至一九七○年代末年的沖繩本島、八重山諸島、南北大東島等地的鳳梨工廠、甘蔗園以及製糖廠。台灣女工之所以出現在沖繩諸島的原因,從送出國與接受國雙方的推拉因素來看,主要仍集中在薪資差距與農業勞動人口供需失衡這兩點上,簡言之,呈現出日本本島→沖繩本島→沖繩離島→台灣四地不同的薪資高低位階。
那麼,當時的台灣女工到底如何被沖繩人再現與被看待呢?
沖繩作家也是一九九七年日本芥川文學獎得主目取真俊的作品《魚群記》,正是一本赤裸裸描繪鳳梨工廠台灣女工與沖繩男性互動的小說,這些女工被沖繩人蔑稱做「台灣女」(???),許多沖繩男性仍擺出殖民時代對台灣人的歧視,在女子宿舍外窺伺、徘徊與勾搭,作品突顯了沖繩人對台灣人的鄙夷,以及台沖雙方不平等的對待關係。
再以一九七二年台日斷交前合法引進台灣女工這段期間地方報『八重山每日新聞』的報導為例,其內容強調的不外是,作物採收時女工極度缺乏,鳳梨果肉腐敗發臭,台灣女工的到來如何讓果農、鳳罐業者及當地人大大鬆了口氣;或是基於《食品衛生法》的例行檢查裡,鳳罐工廠八十八%的台灣女工之糞便含有寄生蟲,幾乎都是不合格者。
本月初筆者從那霸飛到三六○公里外海的離島-南大東島做調查,從許多和台灣女工有過接觸的當地人口中得知,台灣女工的身影絕不只是「女工」兩字而已。
除了異口同聲稱讚多數台灣女工砍蔗技術的精湛,從早到晚勤奮努力、任勞任怨的態度外,女工們也是店家歡迎的消費者,平常就會去買中將湯、養命酒、命?母、武田合利他命等保健食品;回國前更採購當時正夯的SONY收錄音機、佳麗寶的毛線、資生堂的化妝品、自動折傘、征露丸、曬乾的昆布魷魚等。還有,台灣女工空閒時會去海邊等地摘野草,拿來當食材炸天羅婦或是曬乾做中藥材,島民認為她們此舉可能是為了節省,但對於女工具備野菜藥草的豐富知識,還是嘖嘖稱奇!
另外,台灣女工也是不少當地男性愛慕垂涎的性對象,特別是未婚年輕又稚嫩的女工,和雇主或其他男性發展出不尋常關係者時有所聞,有的還因懷孕,中途被遣送回國。當然,也有蔗農把台灣女工當成自己女兒或姐妹來看待,對不少尚在年幼或青春期的蔗農子弟來說,女工的存在,也成了他們成長記憶的重要部份。
重返四十年前沖繩諸島的台灣女工此一歷史時空,可以反思的是,台灣從二十年前開始,也已成為外勞和外傭的接受國,女性移工在接受國的處境是否有何變化或改善,或許值得我們好好自省。
(作者為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副教授,現為日本琉球大學國際沖繩研究所客員研究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