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3日 星期五

外匯存底確實可以救經濟

2009-03-13 中國時報 【■王釗洪】
 近日媒體報導,政府為了救經濟,想要動用外匯存底。話題一出,立刻成為社會討論焦點。

 台灣二月底的外匯存底大約有二九四一億美元。通常外匯準備能夠支應一國三到六個月的進口所需就夠了,但是台灣因為國際關係特殊,怕有突發的金融危機,IMF又不援助,多存一些以備不時之需,也無可厚非。事實上,外匯累積太多除了面子好看,也沒有多少實質的益處,因為這些都是當初大家節衣縮食,把經濟資源轉換為成品,賣給外國人所換來的。外匯累積太多就好像守財奴捨不得花錢一般,把寶貴的資產閒置了。

 現在由於世界性的金融海嘯襲擊,政府想要動用外匯存底來救經濟,可以說有它的正當性,也算是時機得宜。只是外匯是很特殊的東西,通常不宜直接用在國內,以避免通貨膨脹的疑慮,甚至稍有不慎危及金融穩定。同時,因為外匯是全民的資產,動用之前最好要有民意機關的背書。至於如何動用,用在哪裡,這些都可以討論,不過最好能訴諸文字,給予明確規範,以便執行者依法有據,不致畏首畏尾。

 其實,如何把外匯存底用在國外,又讓授受雙方互蒙其利,在國際經濟援助文獻上早有實例記載。運作方式簡單地說,就是援助國將自己擁有的美元外匯,針對特定的建設計畫,用贈與或貸款的方式交給受援國,但指定建設所需必須向援助國購買,如此雙方都可受惠。

 以現況為例,或許外交部門可以查訪一下我國的邦交國或友好國,有沒有需要貸款來購買電腦的。如果有一個邦交國想要添購一百萬台個人電腦,供它的學童使用,我們就可以提撥一部分外匯,直接或者透過亞銀等國際組織借給它,但指定要向我國購買電腦。而這些錢可以若干年後免息、分期償還。這樣我國的電腦廠商就可以立即召回員工、重開生產線。既恢復了產能,又搶救了失業。

 同理,另一個可行的方案是,觀光局可以調查一下亞洲鄰國或地區,有多少有興趣來台觀光的外國人。如果一年內有一百萬人想來台旅遊,經過徵信,政府就可以抽出部分外匯透過國際商業銀行做旅遊貸款,如果每人借兩千美元,來台一周,可以為台灣島內增加內需台幣七百億元。如此觀光相關產業就可獲降甘霖,乘數效果可媲美消費券而有過之。同樣的,他們的貸款可以等到世界景氣回春後免息償還。

 如果經過評估以後,政府覺得有需要幫助企業,讓產業升級,那麼把部分外匯存底直接到國際上尋找併購對象,或者購買先進技術,都是有正面意義的方式。總之,在當前景氣衰退的時候,政府如能多花些心思,把寶貴的外匯存底好好運用,讓經濟早日復甦,也將是全民之福。(作者為中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沒有留言: